我们在翻阅古籍文献的时候,其中很多都会涉及到古代的年份时间,然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公元纪年又是1582年罗马颁行的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开始的一种纪年法,这种纪年法是大多数国家通用的,而古代一般都是采用年号纪年的方式。不过,古代的皇帝何其之多,他们使用年号的时候,会不会有重复的现象出现呢?
在古代,没有公元纪年的时期,人们也总是需要用一种方式来表示时间,例如很多史书需要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记录下来流传后世,如果没有时间表示,就会非常混乱。年号最初是由汉武帝创造的,在汉武帝之前是没有的,如果想要表示时间,也不是没有办法,那就是用皇帝庙号加上时间,例如秦昭襄王48年,这是秦始皇出生的年份,秦王政26年,这一年秦国统一天下。
年号起源于西汉武帝时,公元前113年,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,正式创立年号,并形成制度,并追改以前为建元、元光、元朔、元狩,每一年号六年。一直到伪满洲国康德(1934-1945)年止,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共出现了一千多个年号。有帝王的、有割据势力的、有叛乱的,也有起义军的。
中国历史上年号的使用情况是非常复杂的,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,往往各自有自己的年号,这一情况是公元386年那一年,中国境内就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年号。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,几个年号重叠使用。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,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。
年号的重复使用,其实也是不可避免的,并且也没有规定不能重复。年号一般都是两个字,重复使用过的年号也有不少,就比如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,汉武帝的“建元”,后世就有再次使用的,晋康帝司马岳、前秦苻坚等,都使用过这个年号。而另一个非常有名的,唐太宗的“贞观”,西夏夏崇宗李乾顺也使用过。
因大部分年号将为两字,其重复率也较高,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重复的年号呢?这里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,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,因而导致年号重复的现象发生。比如963年,宋太祖让宰相赵普制定一个前代没有的年号,结果赵普绞尽脑汁,选来选去,最终选择了乾德,当年号施行后,就闹了个笑话,因为乾德曾是前蜀王衍(919-924)设置的年号,距当时也才40多年,而且还是个亡国年号。又如贞观年号,为众人所知的是开创“贞观之治”的唐太宗李世民,其实历史上还有西夏夏崇宗李乾顺(1101-1113)就是追慕唐太宗的功绩,也采用了贞观年号。
明清时期的很多皇帝,我们一般都会用他们的年号来称呼他们,这是因为他们在位期间就只有一个年号,没有做过改变,因此一说出来就知道是谁,而之前的皇帝很少有这样的,例如唐高宗就有14个年号,如果想用年号来称呼实在是困难,更何况还可能有重复使用的。
为何会出现重复呢?有一部分原因是后世的君主想要模仿前朝,追慕以前皇帝的功绩。还有一部分就很可笑了,因为当时的皇帝大臣对于历史的了解不够,想来想去结果却想了一个曾经有人用过的年号,用过也就罢了,如果刚好还是人家亡国之年的年号,那才真是尴尬了。
有三个年号比较特殊,他们都同属一个朝代或一个时期:一是建兴,三国时蜀(223-237)、吴(252-253)均置;二是甘露,三国魏(256-260)、吴(265-266)均置;三是上元,唐高宗(674-676)、唐肃宗(760-761)均置,因此这些年号作为纪年的时候就很容易出错,特别在史书中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相关资料才能判定。
下表将正统朝代(两汉、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、隋、唐、五代、两宋、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)及五胡十六国、五代十国及西夏的年号都列入了比较,其他年号均未采用。
另永嘉年号一般作为晋怀帝(307-313)使用,汉冲帝的年号应为永憙(145),有的资料作永嘉,这里不列入重复名单。
年号 数量 君主
1、保大 2 南唐李璟(943-957)、辽天祚帝(1121-1125)
2、承光 2 夏赫连昌(425-428)、北齐高恒(577)
3、大安 3 夏惠宗(1075-1085)、辽道宗(1085-1094)、金卫绍王(1209-1211)
4、大宝 2 南梁萧纲(550-551)、南汉刘鋹(958-971)
5、大德 2 夏崇宗(1135-1139)、元成宗(1297-1307)
6、大定 3 西梁萧詧(555-562)、北周宇文衍(581)、金世宗(1161-1189)
7、大和 2 唐文宗(827-835)、吴杨溥(929-935)
8、大庆 2 夏景宗(1036-1038)、夏仁宗(1140-1143)
9、大同 2 南梁武帝(535-546)、辽太宗(947)
10、甘露 4 汉宣帝(前53-前50) 魏高贵乡公(256-260)、吴孙皓(265-266)、前秦苻坚(359-364)
11、更始 3 刘玄(23-25)、西燕慕容冲(385-386)
12、光天 2 前蜀王建(918)、南汉刘玢(942-943)
13、广运 3 西梁萧琮(586-587)、北汉刘继元(974-979)、夏景宗(1034-1036)
14、和平 3 汉桓帝(150)、前凉张祚(354-355)、北魏文成帝(460-465)
15、皇建 2 北齐高演(560-561)、夏襄宗(1210-1211)
16、皇始 2 前秦苻健(351-355)、北魏道武帝(396-398)
17、黄龙 2 汉宣帝(49)、三国吴大帝(229-231)
18、嘉平 3 三国魏齐王(249-254)、汉赵刘聪(311-315)、南凉秃发傉檀(408-414)
19、建初 4 汉章帝(76-84)、成汉李特(303-304)、后秦姚苌(386-394)、西凉李暠(405-417)
20、建和 2 汉桓帝(147-149)、南凉秃发利鹿孤(400-402)
21、建明 2 西燕慕容顗(386)、北魏长广王元晔(530)
22、建平 5 汉哀帝(前6-前3)、后赵石勒(330-333)、西燕慕容瑶(386)、后燕慕容盛(398)、南燕慕容德(400-405)
23、建始 2 汉成帝(前32-前28)、后燕慕容熙(407)
24、建武 6 汉光武帝(25-56) 晋惠帝(304) 晋元帝(317-318) 后赵石虎(335-348)、西燕慕容忠(386)、齐明帝(494-498)
25、建兴 5 三国蜀后主(223-237)、三国吴孙亮(252-253)、成汉李雄(304-306)、晋愍帝(313-317)、后燕慕容垂(386-396)
26、建义 2 西秦乞伏国仁(385-388)、北魏孝庄帝(528)
27、建元 5 汉武帝(前140-前135)、汉赵刘聪(315-316)、晋康帝(343-344)、前秦苻坚(365-385)、齐高帝(479-482)
28、景福 2 唐昭宗(892-893)、辽兴宗(1031-1032)
29、开运 2 后晋石重贵(944-946)、夏景宗(1034)
30、麟嘉 2 汉赵刘聪(316-318)、后凉吕光(389-396)
31、乾道 2 夏惠宗(1067-1068)、宋孝宗(1165-1173)
32、乾德 2 前蜀王衍(919-924)、宋太祖(963-968)
33、乾亨 2 南汉刘龑[刘岩](917-925)、辽景宗(979-983)
34、乾祐 3 后汉刘知远、刘承祐(948-950)、北汉刘旻、刘钧(951-956,沿用后汉年号)、夏仁宗(1170-1193)
35、青龙 2 三国魏明帝(233-237)、后赵石鉴(350)
36、上元 2 唐高宗(674-676)、唐肃宗(760-761)
37、太安 4 晋惠帝(302-303)、前秦苻丕(385-386)、后凉吕光(386-389)、北魏文成帝(455-459)
38、太初 5 汉武帝(前104-前101)、前秦苻登(386-394)、西秦乞伏乾归(388-400)、南凉秃发乌孤(397-399)、宋刘劭(453)
39、太和 5 魏明帝(227-233)、后赵石勒(328-330)、成汉李势(344-346)、晋废帝(366-371)、北魏孝文帝(477-499)
40、太宁 3 晋明帝(323-326)、后赵石虎(349)、北齐高湛(561-562)
41、太平 4 三国吴孙亮(256-258)、北燕冯跋(409-430)、梁敬帝(556-557)、辽圣宗(1021-1131)
42、太元 2 三国吴大帝(251-252)、晋孝武帝(376-396)
43、泰始 2 晋武帝(265-274)、宋明帝(465-471)
44、天宝 2 唐玄宗(742-756)、吴越钱镠(908-912)
45、天保 2 北齐高洋(550-559)、西梁萧岿(562-585)
46、天成 2 梁萧渊明(555)、后唐明宗(926)
47、天德 2 闽王延政(943-945)、金海陵王(1149-1153)
48、天福 2 后晋高祖(936)、后汉高祖(947,沿用后晋年号)
49、天汉 2 汉武帝(前100-前97)、前蜀王建(917)
50、天会 2 北汉刘钧(957-973)、金太宗(1123-1137)
51、天庆 2 辽天祚帝(1111-1120)、夏桓宗(1194-1206)
52、天顺 2 元天顺帝(1328)、明英宗(1457-1464)
53、天玺 2 三国吴孙皓(276)、北凉段业(399-401)
54、天兴 2 北魏道武帝(398-404)、金哀宗(1232-1234)
55、五凤 2 汉宣帝(前57-前54)、三国吴孙亮(254-256)
56、武成 2 北周宇文毓(559-560)、前蜀王建(908-910)
57、咸康 2 前蜀王衍(335-342)、前蜀王衍(925)
58、咸宁 2 晋武帝(275-280)、后凉吕纂(399-401)
59、延和 2 北魏太武帝(432-435)、唐睿宗(712)
60、延熙 2 三国蜀后主(238-257)、后赵石弘(334)
61、延兴 2 南齐萧昭文(494)、北魏孝文帝(471-476)
62、应天 2 桀燕刘守光(911-913)、夏襄宗(1206-1209)
63、永安 5 吴景帝(258-264)、晋惠帝(304)、北凉沮渠蒙逊(401-412)、北魏孝庄帝(528-530)、夏崇宗(1098-1100)
64、永昌 2 晋元帝(322-323)、周武则天(689)
65、永初 2 汉安帝(107-113)、南朝宋武帝(420-422)
66、永光 2 汉元帝(前43-前39)、南朝宋前废帝(465)
67、永和 4 汉顺帝(136-141)、晋穆帝(345-356)、后秦姚泓(416-417)、闽王延钧(935-936)
68、永建 2 汉顺帝(126-132)、西凉李恂(420-421)
69、永康 4 汉桓帝(167)、晋惠帝(300-301)、后燕慕容宝(396-398)、西秦乞伏炽磐(412-419)
70、永隆 2 唐高宗(680-681)、闽王延曦(939-943)
71、永宁 3 汉安帝(120-121)、晋惠帝(301-302)、后赵石袛(350-351)
72、永平 3 汉明帝(58-75)、晋惠帝(291)、北魏宣武帝(508-512)
73、永泰 2 齐明帝(498)、唐代宗(765-766)
74、永熙 2 晋惠帝(290)、北魏孝武帝(532-534)
75、永兴 6 汉桓帝(153-154)、晋惠帝(304-306)、冉魏冉闵(350-352)、前秦苻坚(357-359)、北魏明元帝(409-413)、北魏孝武帝(532)
76、永元 2 汉和帝(89-105)、齐东昏侯(499-501)
77、元光 2 汉武帝(前134-前129)、金宣宗(1222-1223)
78、元和 2 汉章帝(84-87)、唐宪宗(806-820)
79、元嘉 2 汉桓帝(151-153)、宋文帝(424-453)
80、元康 2 汉宣帝(前65-前61)、晋惠帝(291-299)
81、元熙 2 汉赵刘渊(304-308)、晋恭帝(419-420)
82、元兴 3 汉和帝(105)、三国吴孙皓(264-265)、晋安帝(402-404)
83、贞观 2 唐太宗(627-649)、夏崇宗(1101-1113)
84、贞元 2 唐德宗(785-805)、金海陵王(1153-1156)
85、正德 2 夏崇宗(1127-1134)、明武宗(1506-1521)
86、正始 3 三国魏齐王(240-249)、北燕高云(407-409)、北魏宣武帝(504-508)
87、至德 2 陈后主(583-586)、唐肃宗(756-758)
88、至元 2 元世祖(1264-1294)、元惠宗(1335-1340)
89、中兴 4 西燕慕容永(386-394)、南朝齐和帝(501-502)、北魏安定王元朗(531-532)、南唐李璟(958)